趙建國
2025年04月07日08:32 來源:光明日報
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規模不斷擴大,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人口撫養比重不斷上升,養老服務需求持續增長且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發展銀發經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制定促進銀發經濟發展的政策”。發展銀發經濟,有利於將人口老齡化風險轉化為長壽時代發展紅利,既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力抓手,也是培養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引擎。要深刻把握當前老齡化呈現的階段性新特征和供需結構新變化,統籌政府、市場和社會各方資源,兼顧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改善,大力推進銀發經濟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續發展,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著力統籌“多元化供給”“多層次需求”與“全周期保障”更好銜接
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准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作為面向全生命周期、覆蓋老年群體和備老群體的新型經濟業態,銀發經濟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口撫養比重不斷上升,養老服務需求持續增長且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加快發展銀發經濟,促進多元化供給和多層次需求動態平衡,健全面向老年群體和備老群體的全生命周期保障體系,推動銀發產業向規模化、標准化、集群化、品牌化集智聚力尤為必要。
聚焦多元化供給和多層次需求有效銜接,構建完整完備全產業鏈,促進全產業融合。老年群體是家庭社會的重要成員,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要用心用情常思老人之所想所急,真心真意解決好老人之所憂所慮,充分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以多元化服務供給托起老年人幸福晚年。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必須准確把握新發展階段銀發市場供需變化,破解制約銀發經濟發展的難點、堵點和卡點,以有效供給激發銀發一族有效需求,以有效需求帶動銀發市場有效供給,從而更好促進銀發經濟供需結構平衡。合理優化銀發市場資源配置,高效促進產業鏈各要素間彼此賦能、協同整合。積極拓寬養老服務場景,根據不同年齡結構、不同養老消費群體的需求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適老產品、適老設施和適老服務,充分釋放不同群體的消費意願,滿足其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促進銀發經濟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健全老年群體和備老群體全生命周期保障的支持和服務體系,積極應對“未富先老”“未備而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必須增強健康備老和財富備老保障,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醫療保障和醫養康養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養。合理應對“未富先老”潛在風險,豐富拓展個人養老金業務和專屬商業養老產品,充分發揮養老金融的產品效能和資源優勢,確保實現居民健康、養老和理財需求多元融合,為老年群體和備老群體提供必要的物質准備和收入保障。
2.著力統籌“有為政府”“有效市場”與“有愛社會”更好結合
促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統籌協調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關系。通過強化政府引導與企業參與並重,促進政府、市場、社會、個體各方聯動形成合力,有助於塑造和培育銀發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共同營造老齡友好、社會友善的和諧環境。
促進銀發產業鏈升級,關鍵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加強政府規劃引導,強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線職責,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和社會組織廣泛參與,高效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優勢和線上線下資源,有效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扎實推進銀發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形成備老與為老產業全面融合發展的局面,實現全鏈條增值和全環節提升。同時,多方協同優化城鄉養老服務資源配置,強化基層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城鄉養老服務網絡,支持農村地區等重點領域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多措並舉提高農村居民養老服務水平,有效緩解城鄉養老服務差距,兜緊兜實民生底線。
發展銀發經濟,必須營造“尊老、敬老、愛老”的有愛社會環境,促進“物質養老”與“精神文化養老”更好結合。注重精神文化養老與物質養老並重,發展壯大老年文化服務產業,提高養老服務有效供給和物質保障,在保証“老有所養”“老有善養”的同時,更好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和“老有所樂”,切實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全社會大力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積極營造愛老、助老的社會環境,讓老年人感受到社會和家庭的親情關愛,真正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著力統籌銀發“產業鏈”“科技鏈”“人才鏈”更好協同
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產業、科技和人才的深度融合和相互協作。應通過多措並舉、多方聯動,積極推進全鏈條升級和全環節提升,有效促進銀發產業鏈提質增效﹔鼓勵支持科技創新、智慧養老,不斷增強銀發創新鏈提檔升級﹔加快構建健康管理人才體系,更好推動銀發人才鏈優勢集聚,從而共同形成強大的發展合力,為銀發經濟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發揮產業優勢。積極推動“康養+金融”“康養+文旅”“康養+醫療”等模式,加強跨區域協調合作機制,利用資源互補,推動合作共贏,加快促進康養旅居產業成鏈成勢。深度拓寬養老產業與自然文化旅游資源有機融合,探索構建獨具特色的康養旅游新型生態養老模式。完善銀發經濟相關的服務標准和市場規范,加強對產業布局、資源配置、要素保障等方面配套政策和資金支持,依托豐富文旅資源和優質生態體驗,不斷拓展銀發經濟的消費場景,為銀發經濟向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增強科技賦能。智慧養老是銀發經濟的熱點領域,也是養老服務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將數字信息技術與人文關懷緊密結合,有助於更好解決老年人急難愁盼現實問題,更好促進老年人生活品質提升。聚焦圍繞老年人衣、食、住、行、醫等基本生活需求,整合個人家庭、生活服務、健康醫療等各類信息資源,助力實現養老群體與養老資源的高效銜接﹔豐富數字技術在養老服務中的應用場景,助力科技創新賦能養老產業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適度將智能化建設、機器人技術等融入日常照護、智能助行、醫療康復、家庭服務等多方面,以“智慧養老”助力“老有善養”,探索形成多元一體養老服務體系,為老年群體提供精准化服務和便利化條件﹔增強科技賦能和技術支撐,統籌政務服務管理和社會數據資源,推動數據要素賦能產業融合,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和准確性,為產業鏈協同提供有力支持。
健全人才機制。專業人才是銀發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推進銀發產業“引才”關口前移,建立銀發人才“引留育用”長效機制。培養銀發領域精細化、專業化人才,適度擴大康養醫護專業招生規模,鼓勵支持相關院校開設與銀發經濟相關的專業課程。拓寬銀發行業人才職業發展空間,增強銀發行業職業吸引力,擴大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完善職業資格考試等資格認定體系,提高銀發管理人才職業素質及專業化水平,為銀發經濟長遠健康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和人才隊伍支撐。
4.著力統籌“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事業進步”與“民生福祉改善”更好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堅持滿足老年人需求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結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齡化給國家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機遇,努力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一重要論述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化養老服務保障體系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銀發經濟連接著產業和民生,也關系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要把握好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改善之間的重要關系,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進老年人福祉,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引擎。
在產業拓展中促進服務提升。銀發經濟作為由人口結構轉型引領的新興產業,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增長空間,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以踐行“積極老齡觀”為有力抓手,以集聚銀發新勢能為重要牽引,探索形成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銀發產業發展布局,促進銀發產業與養老事業協同發展。激發老齡產業創新研發和投資活力,提升銀發產品服務質量,催生經濟新增長點,拓寬消費服務新場景,為拉動內需和提振消費提供內生動力。抓住銀發經濟發展重大機遇,把握好銀發經濟和長壽時代的發展關鍵,推動銀發產業高質量發展。抓住人口數量紅利向人口質量紅利轉型的潛在機遇,推動“夕陽事業”向“朝陽產業”轉型升級。
在社會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養老是民生領域的重要方面,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把握人口老齡化戰略機遇,充分調動各方主體的積極性,完善老齡化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會。加強全局性謀劃和戰略性布局,統籌養老產業與民生保障相關配套政策,促進銀發經濟與健康老齡化有效銜接。健全多層次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增強長期照護保障功能,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完善社區便民與健康設施,拓展居家助老服務,積極開展適老化改造,搭建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培育高精尖產品和高品質服務模式,為老年助餐、助行、助醫等提供智能化、便捷化服務,守護老年人幸福安全,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作者系渤海大學校長、渤海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