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力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
本報記者??武衛政??靳 博
2025年04月18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天津港港口外景。?? |
![]() |
游客在“津港印象”文旅綜合體驗館展廳內選購進口商品。 |
核心閱讀
不斷提升港口支撐能力,推動“通道經濟”向“港口經濟”轉變,將“靠海”位置轉變為“親海”優勢……近年來,天津市通過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天津港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服務輻射經濟腹地和為天津吸引集聚資源要素的能力。一季度數據顯示,天津港集團集裝箱吞吐量和貨物吞吐量雙雙增長,實現首季生產“開門紅”。
春花爛漫,天津港傳來好消息:一季度,天津港集團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71.3萬標准箱,同比增長5.6%,創歷史最好成績﹔完成貨物吞吐量1.19億噸,同比增長1.4%,實現首季生產“開門紅”。
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港考察時強調:“經濟要發展,國家要強大,交通特別是海運首先要強起來。要志在萬裡,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更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
天津通過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天津港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服務輻射經濟腹地和為天津吸引集聚資源要素的能力。
做強港口支撐
“智慧零碳”碼頭能耗降低17%
3月23日,“地中海薩瑪”輪緩緩駛離天津港集團第二集裝箱公司N10泊位,標志著天津港第二集裝箱公司以329箱/小時的在泊船時效率和416箱/小時的峰值船時效率,刷新歷史最高生產效率紀錄。
走進“空無一人”的港區,全自動四繩輪胎吊場橋、無人電動集卡和遠程操控岸橋密切配合,將集裝箱安全快速運至碼頭前沿,吊裝到船舶上﹔海風帶動風機葉片,為岸橋、集卡提供清潔能源﹔不遠處的智控中心裡,起步停車、裝卸集裝箱等指令,通過5G網絡精准傳達到碼頭……作為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這裡比同等規模傳統集裝箱碼頭作業人員減少60%,集裝箱作業倒運環節減少50%,裝卸作業時間減少26.2%,遠洋干線船舶在泊船時效率提升28%﹔碼頭運營全部使用自產電能,能耗降低17%。
2021年10月,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正式建成“智慧零碳”碼頭,集裝箱的裝卸、轉運、堆放等環節全部實現自動化作業,系統優化師、裝卸操控員等新崗位應運而生。“無人集卡、岸橋、生產排班各個環節都有自己的智能系統,我們把各個系統糅合在一起,發揮最大效率。”天津港第二集裝箱公司系統優化師范春奇介紹。
港口是天津的核心資源,天津通過頂層規劃、技術提升等不斷提升港口支撐能力,將核心資源變成特色優勢。
前不久,《天津港總體規劃(2024—2035年)》順利獲批,為天津港口基礎設施能級提升提供了規劃支撐。“新版規劃批復后,天津港集團准備開展的碼頭改造提升、新建碼頭及航道項目共有15個,總投資約229億元。隨著航運船舶大型化趨勢的發展,天津港集團共有46個泊位需進行提級改造,以提高大型船舶接卸能力和服務水平。”天津港集團科工管理部規劃土地經理李廣飛表示,“通過新版規劃對各類岸線資源的統籌,3個新建項目總投資約164億元,建成后將新增10個泊位。”
壯大適港產業
進口凍品規模位居全國第二
今年3月,來自智利的總重超10噸的熟凍帝王蟹順利運抵天津港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這也是今年天津口岸進口的首批熟凍帝王蟹。今年前兩個月,從天津口岸進口的凍水產品約11.95萬噸,貨值達39.4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5%。“現在南美洲的冷櫃光海運路程就能省一個月左右。”一名來自河北的凍品批發商告訴記者。
圍繞天津港,天津編制形成產業鏈發展圖譜,著力培育梯次產業格局,破解“港強產弱”問題,推動“通道經濟”向“港口經濟”轉變。
利用港口優勢,推動通關改革,服務京津冀腹地——
去年,天津港開通3條直航拉美航線,直達智利、厄瓜多爾、阿根廷、秘魯等“一帶一路”沿線南美洲國家,將進出口貨物運輸時間縮短至35天,藍莓、車厘子、白蝦及冷凍肉類直達天津。
“早上6:00抵港,7:01系好最后一根纜繩,第一箱車厘子在7:42正式下船,車厘子單箱碼頭作業時間壓縮至20分鐘以內。”碼頭工作日志的記錄背后,是通關效率的大幅提升,海關、海事等口岸部門開通“綠色通道”,農產品到港后即可通過天津口岸首創的“船邊直提”模式,直接奔赴市場,實現從南美產地到京津冀市場的一站式快捷冷鏈運輸。
依托港口優勢與政策支持,天津已成為京津冀“城市大冰箱”,進口凍品規模位居全國第二。
利用海洋優勢,推動海洋裝備、石油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適港制造業六大產業提質升級——
天津153公裡的海岸線為適港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4月初,中船天津為希臘建造的11.5萬載重噸成品油船提前年度計劃16天在船塢順利鋪底,為法國建造的兩艘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順利開工,其中一艘提前年度計劃22天。
與此同時,位於天津經開區南港工業區的華北最大規模液體散貨碼頭——渤化南港碼頭項目工程初步設計獲批。“渤化南港碼頭不僅是物流節點,更是產業升級的重要路徑,通過海鐵聯運網絡帶動延伸京津冀地區綠色石化產業布局。”天津經開區政務服務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深化港城互動
郵輪接待旅客人次居北方第一
天津港距市區隻有40多公裡,但是這一距離一度讓天津這座因“河港”而興的城市“靠海不親海”。
如何將“靠海”位置轉變為“親海”優勢?
“津港印象”促進港與城人文交流——
在天津南開區“津門故裡”古文化街,今年年初開放的“津港印象”文旅綜合體驗館吸引了不少游客。體驗館內,參與研學的小朋友可以觀看關於天津歷史的沉浸式電影,游客可以在模擬操控台前體驗智慧碼頭集裝箱裝卸環節。春節期間,單日最高峰近7000人到館。
天津古文化街管委會主任張鴻鵬說:“‘津港印象’充分挖掘三岔河口漕運文化與港口發展的歷史脈絡,讓游客更加深切地體驗到天津河海交匯的獨特歷史文化和港產城融合發展成果。”
航運服務要素進一步聚集城區——
地處天津市中心的和平區,歷史上因水陸交通便利的優勢,是優質航運企業天然的承接載體,全區現代服務業佔比達到98%以上,金融、商業、商貿、法律等資源為航運業發展提供全鏈條支持。
“我們將小白樓區域打造為國際航運服務業集聚區,目前已經匯聚50余家船務公司、500余家貨物代理公司和200余家供應鏈公司,實現了國際貿易、船舶運輸、貨運代理等全產業生態覆蓋。”和平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陳剛表示。
郵輪和臨海旅游展現勃勃生機——
2月25日,德國郵輪公司赫伯羅特旗下郵輪“歐羅巴2號”靠泊天津國際郵輪母港,成為今年天津迎來的首艘訪港郵輪,來自德國、瑞士、奧地利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名國際旅客通過天津口岸,正式開啟兩天一夜的京津之旅。
天津國際郵輪母港是我國北方最大的郵輪母港,2024年累計接待國際郵輪105艘次,接待進出境旅客超35萬人次,郵輪接待艘次及旅客人次居北方第一、全國第二。
預計今年“五一”假期首日,東疆口岸將迎來訪港郵輪三船同靠,屆時將有上萬名船員及旅客進出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8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