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保明
2025年04月19日08:2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紅旗渠紀念館形態設計為舞動的紅色水渠,是紅旗渠形態的延伸。展館陳列包括“千年旱魔,世代抗爭”“紅旗引領,創造奇跡”等五部分,全面還原河南安陽林州人民為改變缺水面貌艱苦奮斗的歷程,彰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紀念館陳列的“炸藥箱”實物。
黨員干部在紅旗渠紀念館參觀學習。秦陽 攝
太行山麓,一條蜿蜒的“人工天河”在絕壁間奔涌不息。20世紀60年代,十萬林縣(今林州)兒女用十年光陰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生命之渠,在太行石壁上鐫刻出一部廉潔史詩。在這裡,紅旗渠紀念館依山而建,紅褐色的建筑與山岩融為一體,如同鑲嵌在太行絕壁上的歷史豐碑,用一件件展品詮釋著紅旗渠精神背后的優良作風。
“為了人民,重新安排林縣河山”
在紅旗渠紀念館展廳第一部分“千年旱魔,世代抗爭”展區,一個被取水繩磨出條條深溝的大井蓋,一條條磨痕直觀地訴說著林縣人吃水的艱難。缺水!為了生存,林縣人不得不翻山越嶺,遠道取水。據新中國成立初的數據統計,全縣550個行政村,307個村人畜吃水困難,其中跑2.5公裡以外取水吃的有181個村,跑5公裡以外取水吃的有94個村,跑5至10公裡取水吃的有30個村,跑10至20公裡取水吃的有2個村。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十年裡,林縣人民在共產黨的帶領下治山治水成績突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正當林縣人民樂觀地以為已然完成“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目標,“看天吃飯”的歷史似乎馬上就要終結之時,1959年春天開始的大旱卻像無情的鞭子一樣打在干部群眾的心上。
縣委會議室的燈光亮了一夜又一夜。縣委書記楊貴動情地說:“水就是林縣的一切!在林縣,就得為父老鄉親徹底解決缺水的問題。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縣長李貴悲憤地發問:“老天爺,真要把林縣人逼上梁山嗎?”縣委書記處書記李運保發愁地問:“林縣哪裡還有水啊?”楊貴拍板:“光在會議室是找不出水源的。既然林縣境內沒有,那就邁開腿,到林縣周邊看看吧!”
1959年6月13日,縣委領導分三路風塵仆仆為林縣人民找水去了。楊貴等一路人去山西平順縣考察濁漳河,正是這次考察有了驚喜。濁漳河不僅水量充沛,沿途還不斷有較大的山泉水匯入,水量很大,水勢喜人。與當地干部群眾了解情況后,楊貴的心情十分激動,認為從山西引濁漳河水完全可行。
考察回來后,縣委經過認真研究形成了引漳入林的初步設想,一方面利用各種機會向上級積極匯報,爭取支持,推動引漳入林早日上馬,另一方面充分征求林縣人民的意見。在縣委全體(擴大)會議上,楊貴滿懷激情地說:“引漳入林是咱林縣人的命根子,是咱林縣60萬人民的希望所在。不上這個工程,就難以徹底解決林縣的缺水狀況,那我們這些共產黨人就是對不起全縣人民……”
紀念館內,一張登有《引漳入林動員令》的報紙版面格外醒目。1960年2月10日晚,《動員令》正式吹響了引漳入林的戰斗號角,通過有線廣播迅速傳遍林縣的各個角落。像一根火柴點燃了干柴,頓時,全縣沸騰起來,人們奔走相告,摩拳擦掌,決心書、請戰書像雪片一樣飛向指揮部。“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這一天終於到來了。
“修渠十年未發生一起貪污”
在紅旗渠紀念館第二部分“紅旗引領,創造奇跡”的一個展櫃裡,保留著幾張票據。一張1963年4月29日開具的發貨票証顯示,當時購買了125根鋼钎,總價為375元﹔另一張某集體伙房的賬單顯示,“核准:天1561.5,糧2342.25,款624.50元”。
修渠十年,投資近6865萬元的工程,沒有一位領導干部貪污受賄、為親屬謀取私利或搞特殊、多吃多佔,沒有發生一起挪用修渠資金案件。這得益於林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建立起一系列制度規范權力運行,筑牢了長渠之基、引來了源頭活水。
1960年2月16日,也就是工程開工第6天,引漳入林總指揮部頒布《八項紀律》,其中第五項紀律號召黨員干部開展“五同”(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商量解決問題),深入工地、深入群眾,做到作戰是指戰員、生產是戰斗員、施工是技術員、戰地是宣傳員、食堂是炊事員,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作風。
在工地上,黨員干部總是把最苦最累最危險的工作留給自己。黨員干部先實驗,再給群眾定指標,黨員干部修5米,隻給群眾定4米。但在領取糧食補助時,1960年2月至8月,民工補2斤,干部補1.5斤﹔1961年至1966年,民工補1.8斤,干部補1.2斤……干部的口糧標准始終低於群眾。群眾說,跟著這樣的人干,再苦再累我們也無怨無悔。他們在太行崖壁上刻下四句話,今天到紅旗渠依然清晰可見:“黨員干部流汗水,我們就不怕流血水﹔黨員干部搬石頭,我們就有決心一定可以搬山頭!”
隨著工程建設不斷推進,在《八項紀律》基礎上,紅旗渠黨委(紅旗渠指揮部)又適時細化制定了《關於遵守群眾紀律的幾項決定》《關於民工補助及物資管理的幾項規定》《關於財物管理工作的幾項制度》《關於干部遵守的十項制度》《關於認真搞好竣工清財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
1960年5月,為了支援修渠前線,林縣縣委號召縣直機關干部職工捐衣捐物,從縣直單位抽調一部分同志負責收集。那時候大家都特別困難,捐獻的衣物幾乎也都不是新的。從商業局來的一個負責收集衣物的共青團員,從大家捐獻的鞋子裡挑選了兩雙比較好的據為己有,后來受到了開除公職和開除團籍的嚴肅處理。不管多小的事情,只要違反規定,都會受到嚴肅的問責。
紅旗渠工地上嚴格執行各項紀律和制度,從細處入手,向實處著力,發現問題查處到位,積小勝為大勝,確保了紅旗渠的成功修建。
炸藥箱上的“收據”
紀念館一隅,有一口黑色木箱子。那是20世紀60年代修渠時的炸藥箱,外觀平淡無奇,蓋子內壁貼著一張字條,泛黃斑駁的紙頁上,“收據”兩個字隱約可辨。這是時任紅旗渠工程指揮部組織委員彭士俊的箱子。
當時,在紅旗渠工地,物資奇缺。總指揮部的工作人員隨身帶的一些物品,像錢款、糧票、手表等東西只能放在地鋪上。倉庫裡放著一些廢舊不用的空炸藥箱,其他幾個人都想買來存放自己的私人物品。彭士俊年齡稍大,有威信,幾個年輕人就找到彭士俊,讓他給領導反映反映。
彭士俊找了個機會,給當時的指揮長馬有金講了這件事。馬有金沉默了一陣兒才說道:“中,就這一回。”彭士俊懸著的一顆心才放下來。
財糧股的人以質論價,每隻炸藥箱作價7毛5分錢。總指揮部的王文全、李用書等都掏錢買了一隻炸藥箱,財糧股還給他們每人開了一張收據。彭士俊怕別人說閑話,也怕以后說不清,就把收據粘在了炸藥箱的箱蓋背面。在工地上,他一直用著這個炸藥箱,用了好幾年。后來,紅旗渠紀念館征集文物時,他就把這隻箱子捐給了紀念館。
正是因為有了黨員干部帶頭遵守紀律規矩,有了所有人“不貪佔公物”的好風氣,才有了在最終的財務盤點時,賬面為“正負零”,也就是說,這樣龐大的工程財務差錯率為零!
如今,這張收據依然貼在箱子蓋上,接受著歷史的檢驗。這張普通的收據,不僅是紅旗渠建設者堅持黨性原則的合格証,也成了紅旗渠建設賬目明晰、制度嚴密的一個見証。
今年是紅旗渠總干渠通水60周年,纏繞於太行山腰的紅旗渠,仍然在崇山峻嶺中靜靜地流淌著。紅旗渠的水波裡,沉澱著共產黨人“滴水穿石”的堅韌與“一塵不染”的純粹。這座紀念館不僅是歷史的陳列室,更是一面永不蒙塵的明鏡——它映照出:真正的豐碑,從不在山巔,而在民心。
(河南省林州市紀委監委供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