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强
2025年04月23日08:14 来源:学习时报
《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是刘少奇1948年12月14日在马列学院的讲话文稿,1981年收入《刘少奇选集》上卷。在这篇文献中,刘少奇强调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就学习态度和方法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强调阅读书籍对于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这对于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仍具有启示意义。
“没有理论是不行的,不学马列主义理论是不行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的大部分学员返回工作岗位。1948年下半年,为适应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我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1948年7月决定在华北创办马列学院,有系统地培养具有理论知识的党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由刘少奇兼任院长。11月8日,马列学院第一班在河北省平山县李家沟口开学,共有学员一百余人。
12月14日,刘少奇到校看望学员并作了讲话。事前,他听取了有关学员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的汇报,了解到部分学员只想工作不安心学习且有轻视理论学习的倾向。刘少奇在讲话中应学员要求对国内形势作了分析,并指出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是确定了”的形势下,党中央创办马列学院,抽出干部用一年半的时间脱离工作,专心学习理论知识,“这对中国革命、对人民、对党都很必要”。学员要安心学习,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党的理论强,则党的基础稳。刘少奇在讲话中,特别强调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首先,他从党领导革命事业的高度进行强调。他引用列宁的名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这个道理,并作深入分析:“革命的行动是受革命的理论指导的。理论正确,指导正确,革命就能胜利,否则不能胜利。”其次,刘少奇针对当时党的理论建设情况明确指出,“我们党在提高理论修养方面是有缺点的”。他分析干部情况说,我们的干部,在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等方面,都能够艰苦奋斗,做了很多工作,有了一些实践经验,而“缺点是理论修养不够”。其具体体现是“因为有盲目性,缺少知识”,“做过实际工作的同志,在实际工作中碰到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所以,刘少奇要求“提高党的干部的理论水平,使各方面比较负责的干部具有或多少具有马列主义的理论修养”,将来“再回到工作中去,把工作做得更好”。
针对当时有人认为以前不读马列书籍,也当了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现在不读也能当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的错误认识,刘少奇强调,新中国成立后,党要领导全国人民组织国家,“环境的复杂,危险更大”,干部存在官僚化、腐化变质的危险,因此“革命胜利了,更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否则“堕落的人会很多,会使革命失败”。刘少奇从历史上唐太宗和魏徵争论过的“创业难呢,还是守成难呢”的问题提出,“历史上从来有这个问题。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党必须注意并警戒这一现象,“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纪律性,就会好一些”。
研读马列经典,树立“学习主要是靠自己”的正确态度
根据学员学习状况和掌握理论的程度,刘少奇要求学员在学习中克服“完全依赖听报告和教员”的“懒汉的精神”,树立“学习主要是靠自己”的正确态度,坚持共产党员“积极上进的精神、独立创造的精神”。他反复强调,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发现和了解真理,必须有“自觉的、艰苦的、独立的工作,要自己搜集材料,分析材料”,“没有相当艰苦的独立工作,要找到真理,找到正确路线,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可能的”。
到底怎么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刘少奇提出以研读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为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必须认真阅读马列经典,因为很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党中央、毛泽东都研究过,“很多理论问题在原则上几乎都已解决了”,可以从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他举例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有些同志看了“两个策略”(即列宁著《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才后悔为什么不早点看,许多问题列宁早已解决了。另一方面,刘少奇指出,马克思他们“没有做完的工作还很多”,很多具体问题是不可能给我们解决的。这就提出了理论学习要联系具体实际的问题,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据时任马列学院教育长的杨献珍回忆,刘少奇给马列学院第一班招生的试题和要求是:“《我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我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认识》,自拟一篇,写自己最熟悉的、了解比较深刻的问题。”这也可以看出,刘少奇希望党员干部通过党校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当时,部分干部产生轻视理论学习、怕读书多了犯教条主义错误的倾向,滑向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是脱离实际的,经验主义反映的实际是片面的、狭隘的。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与没有学通马列主义,没有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有关。刘少奇指出,当时党内思想上的主要偏向和主要危险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是跛足式的马克思主义者,经验主义者是爬行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得不远,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学得好就站起来了,不爬行了;过去未想通的,现在可以想通了,眼界宽阔了,天地大了”。干部学习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视野会更开阔,眼界会更宽广,就能“学习普遍真理”,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现象”
刘少奇指出,一个好干部,够资格做领导工作,“就要能独立决定方向。要有中国知识,又有外国知识;要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经验”。这也是马列学院培训学员的重要目的。根据刘少奇的要求,除学习马列主义、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国近代史外,又增设社会发展史、中国通史、近代西方史、世界经济地理等课程。他要求学员用联系中外历史研究的方法学好理论,“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去联系实际”,“不仅要联系中国的实际,而且要联系外国的实际;不但要研究现在的实际,而且要联系历史的实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现象”。
针对有人提出的“中国的书还读不完,毛主席的书还读不完”,何必读“马恩列斯的书”和西方史等不正确认识,刘少奇从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进行分析。他指出,中国革命经验和世界革命经验“必须都学,废弃一面是不对的”,“有中国经验,又有外国经验,才有实现正确指导的可能”。中国革命不是孤立的,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且是世界革命很大的一部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世界革命的胜利,“任何一个重要革命问题的解决,光有根据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还不行,还必须参照各国的革命经验、历史经验”,因此“读马恩列斯的书,就是学习外国革命的经验、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而“学西方历史是为了读懂马列主义”。如何正确对待外国经验?刘少奇指出,“不能拿外国经验硬套”,“而是参照”。与此同时,针对有人提出的地理、历史以前学过,再学无必要的问题,刘少奇强调了学习历史、地理对学好理论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不学地理、历史,你就“理论不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今天重温《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对于我们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仍很有启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